当前位置:

强化三项措施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难题

来源:新田县妇联 作者:林丽娟 编辑:王雨松 2010-09-21 19:07:35
—分享—

  在湖南省新田县许多社区、乡镇、村组,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家庭主妇聚集在一起,将从县里领来的五颜六色的小珠子、绣片串编成各种样式的工艺品,半天下来,一朵朵美丽的“珠花”便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这是新田县“留守妇女”投身创业大潮,进行来料加工的一个场景。
  新田县是一个工业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12万人,占总人口的89.76%。农村妇女人数为9.3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8.35%。近年来,新田县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外出打工。而部分农村女劳动力因受家庭、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留守妇女随之增多。据统计,2006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有7.65万人,约有3.2万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年龄大多集中在30-45岁之间、文化较低、家庭负担较重、致富本领较弱。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新田县妇联经过多次研究,从2005年起把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能力作为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采取三项措施,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难题。
  一是引进项目,解就业难题之源。由于全县工业经济落后,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弱,特别是妇女的就业空间十分狭窄,而留守妇女因要照顾老人、小孩无法外出务工。针对此种情况,新田县妇联认为在最大能力开发本地市场的基础上引进外地的企业、技术、订单是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难题的有力对策。为此,县妇联多次南下广东、北上江浙沪考察,了解到手工加工产品市场紧俏,并且加工技术简单、无需成本,劳动密集,是适合留守妇女发展的项目。2005年,新田县妇联从广东腾达毛织厂首次签订了1000份手工毛织、勾织来料加工订单。2006年,与宁远台宁珠绣厂长期签订来料加工合同,从上海KS十字绣工艺公司引进十字绣技术。2007年,从深圳引进资金、技术,在新田创办了勇华工艺品加工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引领农村留守妇女从事手工加工制作。同时,我们还针对本地劳务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解到家政服务钟点工在新田县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也非常适合“离土不离乡”的留守妇女从事。为此,县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多方收集信息,为留守妇女和雇主“牵线搭桥”,并且还为家政服务钟点工登记建档,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供求网络。
  二是重点培训,解就业难题之本。农民富不富,关键是技术。为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新田县妇联针对所引进的家庭手工业加工技术和家政服务开展了免费技能培训。一是网点式培训。在全县23个乡镇(办事处)设立培训网点,由乡、村妇联干部对留守妇女培训意向进行摸底,再由县妇联组织师资力量下乡对留守妇女分批、分专业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就能拿到来料加工订单,在家实现增收。培训专业包括手工毛织、珠绣、十字绣、工艺品加工、家政服务钟点工等。其次是分类指导。根据各乡镇及留守妇女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如三井乡离县城较远,留守妇女普遍较年轻,适合货期较长、技术较细的加工活,县妇联重点对三井乡开展了十字绣技术的培训。龙泉镇、城东办事处、田家办事处离城近,留守妇女农活少,适合货期短的串珠工艺品加工,对此类乡镇着重开展了工艺品加工的培训。两年多来,全县共开设各类培训班56期,培训妇女10000余人,其中留守妇女约3500余人。
  三是强化服务,解就业后顾之忧。为了确保手工加工项目能长期在新田县发展下去,县妇联加大了为企业和留守妇女服务的力度。在手工加工企业方面,县妇联积极帮助部分加工企业协调贷款,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同时,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在从业的留守妇女方面,县妇联与企业协商,对从业人员实行一个月适应制,即开始的一个月加工的产品,出现不合格的,其加工费由妇联支付。县妇联对企业的薪酬进行监督,严格防范拖欠工人工资现象的出现。
  两年来,由于技术培训到位,新田县生产的加工产品制作精致,交货及时,深受厂商赞誉。来料加工订单也源源不断,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国内外等大中城市。家政服务钟点工也受到本地市场的欢迎。目前,全县从事家庭手工业加工的留守妇女近5000人,每人每月平均可增加收入600元。从事家政服务钟点工的留守妇女46人,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近800元。家庭手工业的引进和本地家政服务市场的开发,使新田县留守妇女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到了家庭,同时丰富了留守妇女的生活,使她们摒弃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促进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来源:新田县妇联

作者:林丽娟

编辑:王雨松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田新闻网首页